[1] 制曰:此为唐太宗写的“论”。[2] 书契:文字,此处指书法。[3] 肇(zhào):开始。中古:指汉代。[4] 绳文鸟迹:汉·许慎《说文解字序》叙述了上古文字先从鸟迹的启发而至结绳的变化。[5] 不足可观:不值得一看。[6] 末代:指汉末。去朴归华:舍弃朴实的归向华滋的。[7] 舒笺点翰:展纸挥毫。[8] 争相夸尚,竞其工拙:争相夸耀推崇,比较其中优劣。例如,赵壹在《非草书》中指出,“专用为务,钻坚仰高,忘其疲劳,夕惕不息,仄不暇食。十日一笔,月数丸墨。虽处众座,不遑谈戏,展指画地,以草刿壁,臂穿皮刮,指爪摧折,见䚡出血,犹不休辍。”[9] 伯英:即张芝,公元?—约192年。东汉敦煌酒泉人,字伯英,号张有道,善草书。相传其学书临池,池水尽墨,家之衣帛,必先书而后练之。其章草师于杜度、崔瑗,又创为今草。《书品》云:“张工夫第一,天然次之。”[10] 无复馀踪:不再有传世墨迹。[11] 师宜:指师宜官。南阳(金属湖北襄阳)人。东汉时,王次仲首创八分楷法,至灵帝时,师宜官为最,甚至因壁书而筹得酒钱。梁鹄为窃其书,以柎(fū)益之,以酒醉之,竟以书名当官。曹操深喜梁鹄书,以为胜师宜官。但师宜官大字小字皆能,梁鹄尤擅大字。悬帐:曹操深爱梁鹄书法,破荆州时募求鹄,将鹄书悬于帐中,及以钉壁玩赏。[12] 遗迹:遗墨。[13] 逮(dài):到。钟、王:钟繇,公元151—230年。三国魏颖川人,字元常,汉末举孝廉,官至侍中、尚书仆射,入魏,进太傅,人称“钟太傅”。与胡昭具学于刘德升,世传“胡肥钟瘦”。《书品》云:“钟书天然第一,工夫次之。”
王羲之,公元303—361年。晋琅玡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,居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字逸少。官至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习称“王右军”。少学卫夫人书,后见前辈诸名家书法,如李斯、曹喜、钟繇、梁鹄、蔡邕、张昶等,自此博采众长,自成一家,世称“书圣”。[14] 擅美:专美,独享美名。[15] 迥绝:超群卓绝。[16]
尽善:指完美。[17] 至于布纤浓,分疏密,霞舒云卷,无所间然:至于轻盈与深厚的分布,疏朗与茂密的区分,如同霞舒云卷,轻柔厚重,无可挑剔。[18] 体:指书法的样式、风格。[19] 长:指扁长。逾制:指超过常规。[20] 语其大量,以此为瑕:总的来看,钟书有这些瑕疵。[21] 献之虽有父风,殊非新巧:王献之虽然继承了他父亲的书风,但并无新意巧妙之处。[22] 疏瘦:清瘦。[23] 隆冬:深冬,严冬。[24] 笔踪:笔迹。[25]严家:家规严厉的人家。饿隶:饥饿之徒。[26] 槎(chá)枿(niè):树的枝叉。屈伸:屈曲与舒展。[27] 羁羸:拘束瘦弱。[27] 放纵:指书法恣肆奔放。[28] 子云:萧子云,南朝梁(487—549年)字景乔,南兰陵郡(今属江苏常州)人。官至侍中、国子祭酒。善正、隶、行、草、飞白,而正、隶飞白尤工,意趣飘然,有骞举之状,而世多其草字。正、隶初学王献之,晚学钟繇,乃能研二家之妙,雅为武帝所重。[29] 擅名:享有名声。江表:指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及其统治下的地区。[30] 然仅得成书,无丈夫之气:然而只能说达到书法的一定程度,而无“丈夫气”。唐太宗的书法审美观,在某种程度上受孟子的影响。孟子认为,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;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;此之谓大丈夫。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[31] 萦(yíng):缭绕。[32] 绾(wǎn):将条状物系结起来,或盘打成结。[33]
卧王濛于纸中,坐徐偃于笔下:落笔虽有王濛之美,实则笔力柔弱。王濛:(东晋)309—347年,字仲祖,太原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,官中书郎。濛少时放纵不羁,晚节始克己厉行,以清约见称。善隶书,师法钟繇。亦善章草,据《书断》,章草入能品。《宣和书谱》称世所存者多行书。此处所指,看不出萧子云与王濛在书法上的联系,但王濛美姿容,在当时却是出了名的。或许,这里借指为萧子云书法外表的美。徐偃: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。周穆王巡狩,诸侯共尊偃王,穆王令楚出兵灭其国。古代传说徐偃王有筋无骨,以此喻书法柔弱不挺。若笔之柔韧应手,则曰徐偃笔。[34] 虽秃千兔之翰,聚无一毫之筋:虽取秃千兔之毫制成良笔,但聚不起一毫的筋力。[35] 穷万谷之皮,敛无半分之骨:虽穷尽万谷之壳,但收敛不了半分的骨肉。[36] 播美:传扬美名。[37] 滥名:虚名。[38] 篆素:写篆书于素帛。借指文字。[39] 王逸少:即王羲之。[40] 点曳:指点画形态。[41] 裁成:指分间布白。[42] 烟霏露结:指点线映带缭绕,自然生成。[43] 凤翥龙蟠:像凤凰飞舞,蛟龙盘曲。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,回旋多姿。翥(zhù):鸟向上飞。[44] 势如斜而反直:指平正与险绝的自然变化。[45] 玩之不觉为倦,览之莫识其端:王羲之的书法,玩味时不觉得疲倦,观赏时不知道究竟。[46] 心摹手追:用心揣摩,追随仿效。